澳洲坚果成为云南临沧“土特产”(尝尝“中国新特产”)
发布日期:2025-07-0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社区坚果基地开展现场培训。
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从名字上看,你能想到它最大的产区竟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云南吗?
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将云南省临沧市的“临沧坚果”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在扎根中国西南边陲30余年后,实现了从“洋种子”到“土特产”的蜕变,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端农产品代表之一。
卅载培育,“舶来品”成“家乡果”
6月的临沧市云县,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距离采收季还有不到3个月,幸福镇邦洪村的吴天杰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去年种植300亩收入30万元,今年科技管护跟得紧,果树长势更好,收成估计还能往上走!”
在云南,像吴天杰一样凭借种植坚果增收致富的农户有近100万,其中临沧市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临沧位于云南西南部,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日照超过2000小时,和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相近,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临沧市林草局副局长苏振华介绍。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边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农业产业,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政府决定引种澳洲坚果,选择在临沧试种。
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临沧,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最终在临沧市永德县开始试种。永德县勐旨村村民,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毕家富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当地主要种植甘蔗,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户收入不稳定,亟需调整种植结构。
对新作物、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渴求,让毕家富做出“先种种看”的决定。他购买了100棵树苗种植,3年后首次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公斤最高40元的价格却让他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毕家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坚果种植事业中,还开办了坚果加工厂,组织成立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
在临沧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坚持必有结果。”一棵坚果树,从种植到结果,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可一旦长成,丰产期能超过50年。
自1991年在永德县首次引入试种澳洲坚果以来,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分别占全国、全世界的53.2%、36.8%,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
科技助力,从“引进来”到“种得好”
初来乍到时,澳洲坚果在临沧也曾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要么挂果稀稀拉拉,要么光顾着开花长叶,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行道树。”云县正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正成说。
育苗、嫁接,苦等几年盼来挂果,一场虫灾就可能毁于一旦;换个山头,树就“闹脾气”不结果;一棵树染病,整片林都可能遭殃……谈及当初种植坚果的艰辛,王正成依旧历历在目。
王正成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种植户的共性问题。多年来,临沧坚果一直存在只开花不挂果、坐果率低、产量低、品种多而杂、部分品种品质差等问题,青皮果平均亩产不足120公斤,“大资源小产业”矛盾非常突出。
针对种植端出现的种种问题,临沧市出台《临沧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临沧坚果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专家团队构建与科技示范推广行动方案》等,组建“国际澳洲坚果研发中心”、临沧市坚果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邀请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等专家团队调研指导,推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
有了专家团队的支持,临沧市梳理出坚果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缺水花枯”导致授粉结实难,“缺媒授粉”导致授粉效果差,“品种差异”导致授粉结实率低……同时,开展技术攻关,组建“院士专家团队+市级科技人员+县(区)级科技人员”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试验示范点467个,将科学技术精准滴灌到田间。
“这株树的顶端生长过密,要剪掉一些长枝条,阳光透进来,果子才能长得好。”在幸福镇幸福村的一片坚果林,科技服务队技术员李先明顶着烈日,手把手教村民修剪管护。村民何志芹学得格外认真:“前些年管理粗放,果子结得稀稀拉拉。学会了管护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果子明显更密了。”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王正成所在公司也成功选育出一批抗旱、抗寒的新品种,并于2024年3月通过云南省级良种认证。“新品种出仁率达37%,含油量超72%,亩产比普通品种高30%。”王正成自豪地说。
有了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临沧坚果提质增效成效明显。2024年,临沧市所有示范点平均亩产均超过200公斤,其中最高亩产达322.67公斤,较上一年增产115.11%。
延链补链,小坚果变大产业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现代农业馆绿色云品展区展出的临沧坚果,受到了中外观众青睐,前来试吃、询价、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一共卖了2000多包各式口味的坚果仁,有海苔味、坚果巧克力等十几种风味。有外国观众好奇地问我,临沧怎么还有澳洲坚果?我告诉他,我们临沧是全球澳洲坚果最大的产区!”临沧滇佤乡商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律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果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也逐年攀升,成为许多家庭的餐桌“常客”。走进临沧市工立工贸投资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两条现代化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一颗颗坚果沿着传送带跳跃前行,经过开口、烘烤、调味等工序,变身为香脆可口的“开口笑”和风味各异的果仁零食。
“相比澳洲坚果,临沧坚果离国内市场运输距离更近,其新鲜度和价格体系更具优势。”公司总经理李鑫介绍,公司的“开口笑”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500吨,产值约5300万元;取果仁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500吨,产值约6000万元。
开口笑、坚果糖、坚果油……围绕坚果开发各类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临沧市还引导企业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坚果品牌,提升临沧坚果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2019年,镇康县众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布了“仁仁有份”品牌,并于2022年“进军”电商领域。公司负责人马建瑞介绍,公司组建起一支6人的专业电商团队,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默契,从产品策划、视觉设计到店铺运营、客户服务,每个环节都精心打磨。通过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在电商平台的成交金额累计超过150万元,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
“直播让坚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的餐桌,为临沧坚果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马建瑞说。
临沧坚果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离不开海关等部门的“保驾护航”。
昆明海关所属孟定海关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关区坚果出口需求,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强化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项目的质量管控,保证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准入要求;加快培育AEO高级认证企业,让企业更具竞争力。2024年,孟定海关共监管出口坚果277.5吨,同比增长244.3%。
“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千百农户,坚果‘闯出去’,群众‘钱袋子’才能鼓起来。”孟定海关驻临翔区办事处副科长杨荣元说。
2024年,临沧市临沧坚果青皮果产量达30.8万吨,干壳果产量12.0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为101.6亿元,较2023年增长71.04%,带动全市8县区74.45万种植户人均年增收1086元。
产业提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临沧坚果已成为助力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临沧市副市长冯卫庆表示,下一步,临沧市将引导和规范企业使用好、管理好“临沧坚果”区域品牌,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植、加工和市场有效对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临沧坚果高质量发展。
-
江苏如皋土特产爆改“出圈记”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如皋市石庄镇小溪家庭农场的紫桃园里热辣滚烫。农场主石坚猫着腰在果林里穿梭,指尖飞舞,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紫桃稳稳入筐。“扫它!18块一斤的特级果,上架秒光!”他拍了拍贴着鲜亮二维码的果筐,黝黑的脸笑开了花,“这搁过去,想都不敢想!”改变始于田垄间的界别协商驿站。今年4月,如皋市政协农业农村界别组组长崔金踩着雨后泥泞踏进这片果园。崔金委员捏着大小不一的紫桃幼果眉头紧锁——“好货卖贱价,根子就在没规矩!”一场直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短板的破冰协商,在此扎下根须。立规矩 土特产秒变“硬通货”“再过两个月,咱家葡萄架下就要套种黑塌菜,这在如皋都是头一份!”2021年,石坚返乡二次创业。他大手一挥,投入近600万建起了家庭农场。120亩的土地上,混搭了黑塌菜、紫桃、脆梨、水蜜桃等各种蔬果,堪称“植物乐园”。回想当初种紫桃时就被“标准”整不会了,石坚对“协商驿站”那是打心底感激。往年紫桃上市,他的心就像坐过山车,“心跳直接飙180,果贩子看到歪瓜裂枣就能压三成价,好好的‘金疙瘩’砸在手里,实在不甘!”关键时刻,政协委员崔金带着农技专家来到果园“现场把脉”。一份摊开的《新官紫桃生产技术规程》初稿上,“如何梳果”“何时套袋”等关键项被红笔圈得满满当当。“嘿!这白纸黑字就是咱庄稼人的腰杆子!”崔金牵头起草的《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助力乡村振兴协商专题报告》直接被政府全盘采纳,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标准化”的火花瞬间点燃。搞联盟 “长寿味”熬成“香浓汤”“抖音一搜‘如皋农产品’,才12万条?咱这百岁老人扎堆的‘长寿福地’,排面可不止这点!”政协委员崔金举手持手机,神情中带着一丝急切与不甘。伴今食品的直播间里香气炸裂。镜头前,总经理陈来平手中利刃上下翻飞,“刀光剑影”间省级非遗“伴今猪头肉”片片透光,一旁“苏皋长寿”的LOGO鲜艳夺目。江苏如皋市政协主席顾留忠一语道破:“过去各家牌子各玩各的,珍珠散落缺条金线串!”如今,政协牵头推动成立“长寿农产品联盟”,二十家农企瞬间抱团,采用“母子品牌”策略,伴今食品等企业的包装上,都烙上了统一的“长寿身份证”,既整合了如皋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矩阵。“今年毛豆很贵,正常毛豆每斤一块五六,现在三块多,我们出口价达到
发布日期:2025-08-20 -
潍坊诸城:解锁市场“流量密码” 持续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
走进诸城颐康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即将发往海外的定制化订单。“公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要求,进行差异化生产,有的需要精挑细选,按照规格挑选后再包装,也有的要把大包装改成小包装,我们都尽量满足客户要求。”公司总经理孙夕高介绍说。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出口一条龙服务,产品通过粗加工和深加工发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深受海外客户喜爱。同样忙生产赶订单的还有诸城市电力怡明茶业有限公司,制茶加工车间内,炒茶机、烘干机、包装机等机器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茶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后,散发出阵阵清香。“从手工炒茶到电锅炒茶,我们实现了对‘火候’的精准把握,炒制出来的茶叶香味浓郁、口感醇厚。”从事制茶工作多年的王师傅说道。产品品质是农业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好品质才能赢得市场,收获消费者的青睐。在诸城,优质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气候造就了诸城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品质。诸城市深耕绿茶品牌,积极探索从茶叶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链条式发展模式,开启“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的融合发展之路,做好“茶产业”文章,让诸城绿茶香飘海内外。近年来,诸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苹果、葡萄、板栗、榛子等不断被写入农产品版图,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了让特色农产品更好走出乡村、走向市场,实现从“土特产”到“金饭碗”的转化,诸城市在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着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让本土主播成为新农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借助互联网力量,不断提升“土特产”的影响力和消费者的认可度,持续擦亮“诸城好品”金字招牌。
发布日期:2025-08-20 -
今年首批南汇水蜜桃进入香港市场!浦东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近日,一架装载着180箱南汇水蜜桃的飞机飞抵香港。这是今年首批浦东南汇水蜜桃进入香港市场,也是上海团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首次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得益于浦东海关、浦东新区农协会等通力协作,这批鲜果以最快速度实现了从枝头到香港市场的直达。资质认证过关做好服务保障“去年我们前往香港考察,在油麻地水果市场,看着满柜的泰国山竹和澳洲车厘子,我们就在想:浦东水蜜桃何时能占一席之地?”上海团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彩燕回忆说,“我们也想把浦东的优质农产品带给更多港澳同胞。”带着这个朴素的愿望,去年,在浦东新区农协会牵线下,合作社开始接触香港进口商。“香港的果蔬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对鲜活农产品需求量大,且相对距离较近,运输时效可控,是理想的试水平台。”浦东农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轮洽谈,合作社与一家香港进口商达成试销协议。但要将农产品送往海外,对合作社而言,资质认证是第一道关卡。“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水蜜桃出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幸有浦东海关的大力支持,才能这么顺利实现出口。”程彩燕说。据悉,浦东海关持续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监管模式,打造涉农企业标杆、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指导多家本土优质农企获得出境水果果园及包装厂注册登记资质。同时,浦东海关还发挥科技赋能作用,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成立“出口农产品服务专班”,通过前置服务,指导企业建立标准化种植档案,推行“区块链+农产品”溯源模式,实现全链条信息可查,保障优质农产品快速顺利出口。快速通关“零延时”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浦东新区致力于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浦东样板”,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让更多“浦东滋味”优质果蔬走向世界餐桌。浦东新区特色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类产品,通关时间长易影响产品质量,对运输条件要求也较为严格。出口农产品能否高效通关成为企业最为迫切的需求。在此次水蜜桃出口过程中,浦东海关启动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合理调配查检资源,优先查验、优先采样、优先检测、当天出证,确保合格农食产品快速通关“零延时”。“海关绿色通道的效率远超我们想象,我们的水蜜桃申报当天就拿到了植物检疫证书,手续齐全后我们将产品送往机场入库,以最快速度送往香港。”程彩燕说。严控产品品质让更多消费者品尝“浦东滋味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