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坚果成为云南临沧“土特产”(尝尝“中国新特产”)
发布日期:2025-07-0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社区坚果基地开展现场培训。
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从名字上看,你能想到它最大的产区竟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云南吗?
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将云南省临沧市的“临沧坚果”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在扎根中国西南边陲30余年后,实现了从“洋种子”到“土特产”的蜕变,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端农产品代表之一。
卅载培育,“舶来品”成“家乡果”
6月的临沧市云县,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距离采收季还有不到3个月,幸福镇邦洪村的吴天杰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去年种植300亩收入30万元,今年科技管护跟得紧,果树长势更好,收成估计还能往上走!”
在云南,像吴天杰一样凭借种植坚果增收致富的农户有近100万,其中临沧市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临沧位于云南西南部,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日照超过2000小时,和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相近,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临沧市林草局副局长苏振华介绍。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边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农业产业,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政府决定引种澳洲坚果,选择在临沧试种。
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临沧,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最终在临沧市永德县开始试种。永德县勐旨村村民,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毕家富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当地主要种植甘蔗,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户收入不稳定,亟需调整种植结构。
对新作物、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渴求,让毕家富做出“先种种看”的决定。他购买了100棵树苗种植,3年后首次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公斤最高40元的价格却让他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毕家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坚果种植事业中,还开办了坚果加工厂,组织成立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
在临沧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坚持必有结果。”一棵坚果树,从种植到结果,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可一旦长成,丰产期能超过50年。
自1991年在永德县首次引入试种澳洲坚果以来,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分别占全国、全世界的53.2%、36.8%,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
科技助力,从“引进来”到“种得好”
初来乍到时,澳洲坚果在临沧也曾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要么挂果稀稀拉拉,要么光顾着开花长叶,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行道树。”云县正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正成说。
育苗、嫁接,苦等几年盼来挂果,一场虫灾就可能毁于一旦;换个山头,树就“闹脾气”不结果;一棵树染病,整片林都可能遭殃……谈及当初种植坚果的艰辛,王正成依旧历历在目。
王正成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种植户的共性问题。多年来,临沧坚果一直存在只开花不挂果、坐果率低、产量低、品种多而杂、部分品种品质差等问题,青皮果平均亩产不足120公斤,“大资源小产业”矛盾非常突出。
针对种植端出现的种种问题,临沧市出台《临沧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临沧坚果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专家团队构建与科技示范推广行动方案》等,组建“国际澳洲坚果研发中心”、临沧市坚果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邀请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等专家团队调研指导,推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
有了专家团队的支持,临沧市梳理出坚果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缺水花枯”导致授粉结实难,“缺媒授粉”导致授粉效果差,“品种差异”导致授粉结实率低……同时,开展技术攻关,组建“院士专家团队+市级科技人员+县(区)级科技人员”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试验示范点467个,将科学技术精准滴灌到田间。
“这株树的顶端生长过密,要剪掉一些长枝条,阳光透进来,果子才能长得好。”在幸福镇幸福村的一片坚果林,科技服务队技术员李先明顶着烈日,手把手教村民修剪管护。村民何志芹学得格外认真:“前些年管理粗放,果子结得稀稀拉拉。学会了管护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果子明显更密了。”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王正成所在公司也成功选育出一批抗旱、抗寒的新品种,并于2024年3月通过云南省级良种认证。“新品种出仁率达37%,含油量超72%,亩产比普通品种高30%。”王正成自豪地说。
有了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临沧坚果提质增效成效明显。2024年,临沧市所有示范点平均亩产均超过200公斤,其中最高亩产达322.67公斤,较上一年增产115.11%。
延链补链,小坚果变大产业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现代农业馆绿色云品展区展出的临沧坚果,受到了中外观众青睐,前来试吃、询价、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一共卖了2000多包各式口味的坚果仁,有海苔味、坚果巧克力等十几种风味。有外国观众好奇地问我,临沧怎么还有澳洲坚果?我告诉他,我们临沧是全球澳洲坚果最大的产区!”临沧滇佤乡商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律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果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也逐年攀升,成为许多家庭的餐桌“常客”。走进临沧市工立工贸投资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两条现代化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一颗颗坚果沿着传送带跳跃前行,经过开口、烘烤、调味等工序,变身为香脆可口的“开口笑”和风味各异的果仁零食。
“相比澳洲坚果,临沧坚果离国内市场运输距离更近,其新鲜度和价格体系更具优势。”公司总经理李鑫介绍,公司的“开口笑”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500吨,产值约5300万元;取果仁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500吨,产值约6000万元。
开口笑、坚果糖、坚果油……围绕坚果开发各类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临沧市还引导企业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坚果品牌,提升临沧坚果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2019年,镇康县众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布了“仁仁有份”品牌,并于2022年“进军”电商领域。公司负责人马建瑞介绍,公司组建起一支6人的专业电商团队,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默契,从产品策划、视觉设计到店铺运营、客户服务,每个环节都精心打磨。通过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在电商平台的成交金额累计超过150万元,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
“直播让坚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的餐桌,为临沧坚果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马建瑞说。
临沧坚果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离不开海关等部门的“保驾护航”。
昆明海关所属孟定海关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关区坚果出口需求,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强化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项目的质量管控,保证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准入要求;加快培育AEO高级认证企业,让企业更具竞争力。2024年,孟定海关共监管出口坚果277.5吨,同比增长244.3%。
“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千百农户,坚果‘闯出去’,群众‘钱袋子’才能鼓起来。”孟定海关驻临翔区办事处副科长杨荣元说。
2024年,临沧市临沧坚果青皮果产量达30.8万吨,干壳果产量12.0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为101.6亿元,较2023年增长71.04%,带动全市8县区74.45万种植户人均年增收1086元。
产业提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临沧坚果已成为助力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临沧市副市长冯卫庆表示,下一步,临沧市将引导和规范企业使用好、管理好“临沧坚果”区域品牌,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植、加工和市场有效对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临沧坚果高质量发展。
-
澳洲坚果成为云南临沧“土特产”(尝尝“中国新特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社区坚果基地开展现场培训。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从名字上看,你能想到它最大的产区竟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云南吗?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将云南省临沧市的“临沧坚果”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在扎根中国西南边陲30余年后,实现了从“洋种子”到“土特产”的蜕变,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端农产品代表之一。卅载培育,“舶来品”成“家乡果”6月的临沧市云县,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距离采收季还有不到3个月,幸福镇邦洪村的吴天杰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去年种植300亩收入30万元,今年科技管护跟得紧,果树长势更好,收成估计还能往上走!”在云南,像吴天杰一样凭借种植坚果增收致富的农户有近100万,其中临沧市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临沧位于云南西南部,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日照超过2000小时,和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相近,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临沧市林草局副局长苏振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边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农业产业,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政府决定引种澳洲坚果,选择在临沧试种。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临沧,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最终在临沧市永德县开始试种。永德县勐旨村村民,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毕家富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当地主要种植甘蔗,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户收入不稳定,亟需调整种植结构。对新作物、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渴求,让毕家富做出“先种种看”的决定。他购买了100棵树苗种植,3年后首次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公斤最高40元的价格却让他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毕家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坚果种植事业中,还开办了坚果加工厂,组织成立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在临沧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坚持必有结果。”一棵坚果树,从种植到结果,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可一旦长成,丰产期能超过50年。自1991年在永德县首次引入试种澳洲坚果以来,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分别占全国、全世界的53.2%、36.8%,成为全世界最大
发布日期:2025-07-04 -
潍坊昌邑:土特产变身“金钥匙”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当马铃薯破土而出、堆成“金山”,当油桃脆甜多汁、畅销四海,当姜枣红糖香飘万里、甘甜万家……在潍坊昌邑,一件件土特产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化作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近年来,昌邑市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叫响做大特色农业品牌,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深挖“土”资源,土中钻出“金疙瘩”近日,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昌邑宜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农户们熟练地分拣、装袋、搬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该合作社是吴家庄村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3500亩,另外种植了1500亩红薯,合作社社员98人。“我们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统一供种、统一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质量检测,通过标准化生产,马铃薯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具备较高的品质。”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鹏飞介绍。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近几年,合作社大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订单农业、品牌农业,成为国内知名快餐连锁企业的原材料主力供应商。“我2025年种植了300多亩马铃薯,2024年每亩产量达到5500斤,亩均效益1300元以上。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一茬玉米,每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合作社社员王东华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稳定的销售渠道打通了致富路,让丰收的土豆真正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吴鹏飞带领社员们将种植基地拓展至邻近乡镇,仅北孟镇朱家庄两个基地就种植马铃薯1200亩,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更示范引领当地群众加入发展订单农业的大军,如今的吴家庄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和产业化示范村。与此同时,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种植的1300多亩碱地土豆也迎来丰收,金灿灿的碱地土豆皮薄瓤沙,产量与普通地块不相上下,实现了盐碱地改良与作物增收的双重效益。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2024年,昌邑市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77万吨。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0.99万亩、产量53.74万吨。昌邑大姜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50余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富民“金疙瘩”,此外,斜子萝卜、九龙屯大蒜、利渔小米……越来越多的昌邑“土特产”,犹如一个个悦耳的音符,唱响乡村产业“振兴曲
发布日期:2025-07-04 -
我国口粮品种自主率达到100% 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种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品种更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家国家水稻强优势阵型企业的育种实验室,超级稻育种团队正在对一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矮缩病性状的改良实验。经过实验室的初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系将进入试验田,湖北鄂州一块350亩的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就像是“水稻基因库”,超5000个新品系在这里同台竞技,育种负责人张鹏和同事们每天像“考官”一样,考察它们的抗病性、株高、穗长以及产量潜力等性状。中国种子集团育种经理 张鹏:从实验室里面经过基因型检测的秧苗,在田间经过高温、低温等逆境表型筛选,优秀的单株我们才会进行组合测配,还要经过多年、多点的优中选优,一个品种大概需要7年至8年的时间才能正式进入市场。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不仅在产量上不断突破,在抗虫水稻品种、籼粳杂交稻品种、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水稻食味品质改良方面,口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推广带来的非常好的效果。小麦挖掘出了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比如抗赤霉病基因,在主产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应用。作为我们国家的两大口粮作物水稻和小麦品种,我们的自主率是100%,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农村部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种源基地布局,提升种源保障能力。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