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黑木耳延伸“两链”叫响品牌
发布日期:2025-01-14尚志市依托“中国黑木耳之乡”、“尚志黑木耳”地标品牌、“国家级出品示范区”和苇河黑木耳批发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正大力推进黑木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把“尚志黑木耳”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知名品牌。2018年,全市食用菌栽培总量稳定在21亿袋,其中黑木耳18亿袋、菇类3亿袋,农民纯收入将达25亿元。2020年,全市食用菌栽培量将达23亿袋。
尚志市委书记杨爱国说,全市食用菌产业当前正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核心,以提档升级为重点的战略性调整。延伸产业链,引进先进的食用菌精深加工生产企业,重点生产各种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即食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提升价值链,制定尚志黑木耳产品营销战略规划,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尚志标志产品;严把质量关,面向绿色有机目标,提质增效,达到菌包生产工厂化、种植园区化、管理组织化,加快黑木耳产业由传统的以自然禀赋和产业规模为主体的比较优势向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核心的比较优势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黑木耳产业方兴未艾
尚志市地处张广才岭西麓,森林覆盖率73%,有利于尚志黑木耳干物质积累和营养成分的生成,纤维生长密集。尚志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黑木耳人工栽培较早的县份和最大的集散地。90年代末期,尚志黑木耳袋装生产技术全面普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尚志市主导产业。
尚志市苇河“木耳批发大市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木耳集散中心、销售中心、展览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经营业户巳达560多户,木耳交易量已达15万吨以上,交易额达到200亿元以上,商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部分商品销往北京、上海、西安、滕州、郑州、沈阳、内蒙等二级黑木耳批发市场。形成了“买全国、卖世界”的经营模式。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尚志市先后获得了“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黑木耳主产基地县”和“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市”。2014年,尚志黑木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获得批准;2015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命名尚志市为国家级出口黑木耳质量安全示范区;2016年,尚志黑木耳地理商标获得认证。2016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唯一一家省级“食用菌检测中心”。
“3255”计划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尚志市在发展黑木耳产业中也出现了短板,加工能力亟待加强,产业链短,尤其是精深加工方面有文章可做。虽然食用菌种植规模大,但仍以种植为主,食用菌加工企业较少,品牌效益不高;品牌营销较弱,价值链提升不足。
为此,尚志市提出了依托地域优势、政策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技术力量优势、产品品质优势,以打造全国出名、世界闻名的品牌为核心,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以打造全国闻名的黑木耳强市为目标,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超越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培养和壮大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构建以黑木耳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群。以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全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提升,夯实发展基础。以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产业上游延伸。以菌用物资、菌用设备、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集中展示和交易为重点,服务产业发展、确立核心地位、实现横向拓展。以示范推广环保灭菌设备、搞好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为重点,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向产业下游延伸。
尚志市在发展黑木耳产业中,产品升级,产品壮大方兴未艾。为此,尚志市实施了“3255”计划,今年将新建3个3000万袋以上的现代化菌包加工厂;每年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扶持建设5000栋黑木耳立体栽培大棚,5000亩红树莓基地。2016年,又对新建工厂化菌包厂进行了补贴。通过政策扶持,全市规模化立体栽培园区已达15个,标准化菌包厂已发展到10家,其中珍珠山乡冲河村引进外资投资9000万元,日产15万袋新建的标准化菌包厂。在产业化方面,还将引进国内大型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3家。
高质量发展叫响“尚志黑木耳”品牌
尚志市不断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优质菌种的研发推广和菌包的标准化生产,针对黑木耳菌种散、乱、杂的问题,积极引进推广优质品种,促进菌包工厂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进程,重点扶持标准化菌包厂和30栋以上集中连片的立体栽培园区发展,在规模化生产上取得新的进展。
开工建设的食用菌较重大项目有:三道菌业菌包加工项目,该项目投资8000万元,日生产菌包15万袋,该项目引进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和内外装修也已完成,正在试生产阶段。
标准化基地已建设完100栋立体挂袋大棚。龙大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占地24000平方米的菌包厂一个。黑龙宫鑫森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项目,已新建日产菌包3万袋菌包厂一处,100栋黑木耳立体挂袋栽培大棚,申报了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标准和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黑木耳质量安全标准。扩大国家黑木耳质量安全示范基地覆盖面,力争将现有的30栋以上立体栽培示范区全部纳入国家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科技进步。与辽宁营口雅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环保智能灭菌锅炉,去冬今春试验示范,将极大提升全市菌包小型联合式家庭作坊型菌包生产水平。尚志远成菌业合作社正在编辑《立体挂袋大棚栽培管理技术》丛书,开发液态菌种移动式接菌模式,目前主要技术路径已试验成功,正在进行设备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尚志市金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河东乡长胜村新建10栋大棚,进行羊肚蘑人工栽培试验,鑫宝菌业研发成功了元蘑立体挂袋栽培技术,珍珠山绿色食品公司引进推广玉木耳新品种,今年示范推广10万袋。乌吉密龙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研制开发了槐耳、珊瑚猴头、白耙齿菌等新品种。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废弃菌袋处理加工。与尚志中鑫热电厂联系,用废弃菌袋为他们提供生产原料,为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新建废弃菌袋加工处理厂3个,分别是亚布力镇尚志为民生物质有限公司、亚布力镇尚志市雪都秸秆有限公司、珍珠山乡尚能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已处理废弃菌袋5000吨,促进全市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
澳洲坚果成为云南临沧“土特产”(尝尝“中国新特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社区坚果基地开展现场培训。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从名字上看,你能想到它最大的产区竟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云南吗?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将云南省临沧市的“临沧坚果”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在扎根中国西南边陲30余年后,实现了从“洋种子”到“土特产”的蜕变,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端农产品代表之一。卅载培育,“舶来品”成“家乡果”6月的临沧市云县,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距离采收季还有不到3个月,幸福镇邦洪村的吴天杰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去年种植300亩收入30万元,今年科技管护跟得紧,果树长势更好,收成估计还能往上走!”在云南,像吴天杰一样凭借种植坚果增收致富的农户有近100万,其中临沧市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临沧位于云南西南部,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日照超过2000小时,和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相近,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临沧市林草局副局长苏振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边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农业产业,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政府决定引种澳洲坚果,选择在临沧试种。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临沧,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最终在临沧市永德县开始试种。永德县勐旨村村民,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毕家富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当地主要种植甘蔗,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户收入不稳定,亟需调整种植结构。对新作物、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渴求,让毕家富做出“先种种看”的决定。他购买了100棵树苗种植,3年后首次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公斤最高40元的价格却让他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毕家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坚果种植事业中,还开办了坚果加工厂,组织成立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在临沧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坚持必有结果。”一棵坚果树,从种植到结果,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可一旦长成,丰产期能超过50年。自1991年在永德县首次引入试种澳洲坚果以来,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分别占全国、全世界的53.2%、36.8%,成为全世界最大
发布日期:2025-07-04 -
潍坊昌邑:土特产变身“金钥匙”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当马铃薯破土而出、堆成“金山”,当油桃脆甜多汁、畅销四海,当姜枣红糖香飘万里、甘甜万家……在潍坊昌邑,一件件土特产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化作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近年来,昌邑市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叫响做大特色农业品牌,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深挖“土”资源,土中钻出“金疙瘩”近日,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昌邑宜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农户们熟练地分拣、装袋、搬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该合作社是吴家庄村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3500亩,另外种植了1500亩红薯,合作社社员98人。“我们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统一供种、统一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质量检测,通过标准化生产,马铃薯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具备较高的品质。”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鹏飞介绍。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近几年,合作社大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订单农业、品牌农业,成为国内知名快餐连锁企业的原材料主力供应商。“我2025年种植了300多亩马铃薯,2024年每亩产量达到5500斤,亩均效益1300元以上。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一茬玉米,每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合作社社员王东华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稳定的销售渠道打通了致富路,让丰收的土豆真正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吴鹏飞带领社员们将种植基地拓展至邻近乡镇,仅北孟镇朱家庄两个基地就种植马铃薯1200亩,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更示范引领当地群众加入发展订单农业的大军,如今的吴家庄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和产业化示范村。与此同时,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种植的1300多亩碱地土豆也迎来丰收,金灿灿的碱地土豆皮薄瓤沙,产量与普通地块不相上下,实现了盐碱地改良与作物增收的双重效益。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2024年,昌邑市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77万吨。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0.99万亩、产量53.74万吨。昌邑大姜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50余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富民“金疙瘩”,此外,斜子萝卜、九龙屯大蒜、利渔小米……越来越多的昌邑“土特产”,犹如一个个悦耳的音符,唱响乡村产业“振兴曲
发布日期:2025-07-04 -
我国口粮品种自主率达到100% 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种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品种更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家国家水稻强优势阵型企业的育种实验室,超级稻育种团队正在对一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矮缩病性状的改良实验。经过实验室的初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系将进入试验田,湖北鄂州一块350亩的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就像是“水稻基因库”,超5000个新品系在这里同台竞技,育种负责人张鹏和同事们每天像“考官”一样,考察它们的抗病性、株高、穗长以及产量潜力等性状。中国种子集团育种经理 张鹏:从实验室里面经过基因型检测的秧苗,在田间经过高温、低温等逆境表型筛选,优秀的单株我们才会进行组合测配,还要经过多年、多点的优中选优,一个品种大概需要7年至8年的时间才能正式进入市场。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不仅在产量上不断突破,在抗虫水稻品种、籼粳杂交稻品种、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水稻食味品质改良方面,口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推广带来的非常好的效果。小麦挖掘出了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比如抗赤霉病基因,在主产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应用。作为我们国家的两大口粮作物水稻和小麦品种,我们的自主率是100%,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农村部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种源基地布局,提升种源保障能力。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