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森工集团:深耕红松“一粒籽” 奏响“绿富双赢曲”
发布日期:2025-01-06红松被誉为“北国宝树”,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龙江森工林区658万公顷的森林经营总面积中,红松果林总面积超过126万公顷。秋收时节,松果飘香。走进龙江森工林区,采松塔人的收获,红松林承包户的喜悦,松籽加工厂流水线的忙碌都让人感知着这里红松果林产业的兴旺。
龙江森工集团红松子。
今年以来,龙江森工集团100个标准化苗圃完成红松嫁接72.74万株;八面通局公司1.5万公顷的红松果林全部竞价成功,海林局公司和梅河口冠林土特产品公司合资的龙森食品公司入秋开工仅20天就完成松籽分拣260吨……红松果林产业已成为龙江森工林区许多人眼里的香饽饽。
近年来,红松果林产业作为龙江森工集团“金娃娃”备受关注。集团通过推进“底数清、结实清、承包清”管理方式全面摸清红松资源家底,严格落实“科学经营、承包管护、科技提升”等一系列措施,全面“盘活”龙江森工林区红松果林产业未来。
龙江森工集团红松子。
大海林局公司苗圃副主任李远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常情况下,红松苗需要17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结果期,而嫁接后的红松苗木7年左右就能结果,提前了10年的时间,能够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集团生态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当前松籽市场价格,按照龙江森工林区126万余公顷红松果林估算,目前每年收益可达3亿元左右。若干年后,嫁接的红松果林成型进入结实期,收益可成倍增长。
为经营好红松果林“一粒籽”产业,2024年,龙江森工集团开展飞机防治红松球果螟61.95万亩,有力地促进红松球果稳产;通过把好种穗质量关、调查设计关、地块踏查关、技术培训关等方式,多层次强化了全林区红松经济林后备资源培育;全面保证红松经济林国有属性,科学开展管护经营;优化红松果林经营承包管护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红松果林质量;实施严格的红松嫁接质量管理制度,探索红松球果增产增收经营方式,全面提高红松果林产业收入;积极探索红松籽采收新技术,拟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红松籽采收机器人,确保采收作业安全。
“一粒籽”带动红松果林产业一大片,林区各地各显神通,纷纷在红松果林产业上下功夫、做文章。绥阳林业局有限公司利用承包收入“反哺”红松果林,投入近100万元用于红松果林病虫害防治、施肥增产工作;兴隆林业局有限公司对全域承包到期的红松果林开展自主管护经营,统一采集、运输、销售管理;东方红局公司创新实施“内外三全”招引竞价举措;大海林局公司强化创新科技应用,构建无人机“调查+飞防+施肥”联合工作体系,提高红松结实株数和结实量;海林局公司年可收购红松籽原料6000吨,加工松籽3000吨的龙森食品有限公司也即将全面投产……
兴隆局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部长谭林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全面加强红松自主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红松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优势,实现“以林养林、以林养人”。
海林局公司副总经理张月民介绍,未来,他们将通过加工松籽仁、开口松籽,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红松果林产业链条,引领和带动红松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
澳洲坚果成为云南临沧“土特产”(尝尝“中国新特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社区坚果基地开展现场培训。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从名字上看,你能想到它最大的产区竟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云南吗?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将云南省临沧市的“临沧坚果”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在扎根中国西南边陲30余年后,实现了从“洋种子”到“土特产”的蜕变,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端农产品代表之一。卅载培育,“舶来品”成“家乡果”6月的临沧市云县,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距离采收季还有不到3个月,幸福镇邦洪村的吴天杰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去年种植300亩收入30万元,今年科技管护跟得紧,果树长势更好,收成估计还能往上走!”在云南,像吴天杰一样凭借种植坚果增收致富的农户有近100万,其中临沧市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临沧位于云南西南部,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日照超过2000小时,和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相近,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临沧市林草局副局长苏振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边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农业产业,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政府决定引种澳洲坚果,选择在临沧试种。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临沧,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最终在临沧市永德县开始试种。永德县勐旨村村民,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毕家富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当地主要种植甘蔗,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户收入不稳定,亟需调整种植结构。对新作物、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渴求,让毕家富做出“先种种看”的决定。他购买了100棵树苗种植,3年后首次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公斤最高40元的价格却让他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毕家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坚果种植事业中,还开办了坚果加工厂,组织成立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在临沧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坚持必有结果。”一棵坚果树,从种植到结果,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可一旦长成,丰产期能超过50年。自1991年在永德县首次引入试种澳洲坚果以来,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分别占全国、全世界的53.2%、36.8%,成为全世界最大
发布日期:2025-07-04 -
潍坊昌邑:土特产变身“金钥匙”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当马铃薯破土而出、堆成“金山”,当油桃脆甜多汁、畅销四海,当姜枣红糖香飘万里、甘甜万家……在潍坊昌邑,一件件土特产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化作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近年来,昌邑市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叫响做大特色农业品牌,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深挖“土”资源,土中钻出“金疙瘩”近日,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昌邑宜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农户们熟练地分拣、装袋、搬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该合作社是吴家庄村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3500亩,另外种植了1500亩红薯,合作社社员98人。“我们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统一供种、统一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质量检测,通过标准化生产,马铃薯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具备较高的品质。”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鹏飞介绍。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近几年,合作社大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订单农业、品牌农业,成为国内知名快餐连锁企业的原材料主力供应商。“我2025年种植了300多亩马铃薯,2024年每亩产量达到5500斤,亩均效益1300元以上。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一茬玉米,每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合作社社员王东华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稳定的销售渠道打通了致富路,让丰收的土豆真正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吴鹏飞带领社员们将种植基地拓展至邻近乡镇,仅北孟镇朱家庄两个基地就种植马铃薯1200亩,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更示范引领当地群众加入发展订单农业的大军,如今的吴家庄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和产业化示范村。与此同时,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种植的1300多亩碱地土豆也迎来丰收,金灿灿的碱地土豆皮薄瓤沙,产量与普通地块不相上下,实现了盐碱地改良与作物增收的双重效益。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2024年,昌邑市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77万吨。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0.99万亩、产量53.74万吨。昌邑大姜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50余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富民“金疙瘩”,此外,斜子萝卜、九龙屯大蒜、利渔小米……越来越多的昌邑“土特产”,犹如一个个悦耳的音符,唱响乡村产业“振兴曲
发布日期:2025-07-04 -
我国口粮品种自主率达到100% 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种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品种更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家国家水稻强优势阵型企业的育种实验室,超级稻育种团队正在对一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矮缩病性状的改良实验。经过实验室的初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系将进入试验田,湖北鄂州一块350亩的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就像是“水稻基因库”,超5000个新品系在这里同台竞技,育种负责人张鹏和同事们每天像“考官”一样,考察它们的抗病性、株高、穗长以及产量潜力等性状。中国种子集团育种经理 张鹏:从实验室里面经过基因型检测的秧苗,在田间经过高温、低温等逆境表型筛选,优秀的单株我们才会进行组合测配,还要经过多年、多点的优中选优,一个品种大概需要7年至8年的时间才能正式进入市场。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不仅在产量上不断突破,在抗虫水稻品种、籼粳杂交稻品种、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水稻食味品质改良方面,口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推广带来的非常好的效果。小麦挖掘出了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比如抗赤霉病基因,在主产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应用。作为我们国家的两大口粮作物水稻和小麦品种,我们的自主率是100%,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农村部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种源基地布局,提升种源保障能力。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