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龙江丨赫哲故里渔歌新
发布日期:2024-11-26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满松花江。
小船在江上摇曳,渔民猛地抛出渔网;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渔网沉入江面。用力一提,网中装满了沉甸甸的鱼,银色的鳞片闪闪发光。又是满载而归的一天。
这里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处,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也是赫哲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
赫哲故里,因渔而兴。独特的赫哲族渔猎文化,孕育出赫哲族伊玛堪、鱼皮画、鱼皮衣制作技艺等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鱼、穿鱼皮衣、制作鱼皮画……在同江,赫哲族把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围绕渔猎文化发展的文旅产业,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
一张鱼皮千变万化
在同江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渔具、鱼馆、鱼皮工艺品商店。
年逾七旬的赫哲族老人尤文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记忆里,鱼皮画和自己的母亲密切相关。
“小时候,给我们姐弟几个做完鱼皮衣后,妈妈用剩下的边角料做了一幅画。”尤文凤说,母亲尤翠玉是她学习鱼皮制作技艺的领路人,老宅墙上挂着的一幅幅鱼皮装饰画,就是她的艺术启蒙。
对于赫哲族来说,鱼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象征着丰收和富裕。每年开江前后,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很多赫哲族人通过捕鱼来维持生计。
鱼皮是赫哲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的重要材料,承载着赫哲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赫哲族人通过制作鱼皮服饰和饰品,将他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代代相传。
“鱼皮画由鱼皮服饰发展而来,早期鱼皮画的制作以裁剪、镂空、拼接、粘贴为主,偏平面化;画作主题也大多是赫哲族的生活日常,比如捕鱼、晒网、晾鱼干……”尤文凤说。
鱼皮画利用鱼皮的黑、白、灰三色,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凹凸不平的鱼鳞又营造出立体感,风格古朴粗犷。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那以后,鱼皮画的创作手法逐渐走向多元化。
金灿灿的火凤凰、栩栩如生的东北虎、盛大开屏的白孔雀……从平面画到立体画,很难想象,杨双艳的全部画作都是由鱼皮、鱼骨、鱼鳞制作而成。
杨双艳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佳木斯市级非遗传承人,今年49岁。她开办的圆梦技能培训中心在当地小有名气,从201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培训了近万名学员。
仔细观察她的作品,画中动物的茸毛一根根清晰挺立。相较于传统鱼皮画,杨双艳的作品表现手法更细腻,还融入了很多个人特色。“因为从小喜爱剪纸,所以我把一些剪纸技法加入了画中。”杨双艳说,凭借作品突出的个人风格,她的鱼皮画渐渐有了名气,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同江市有一定规模的鱼皮工艺品经营企业有10余家,非遗工坊近20处,每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非遗课程有声有色
下课铃响起,几个孩子跑出教学楼,直奔操场对面的活动课教室。
同江市第五小学建于2019年。尽管办学时间不长,学校的特色非遗课程却开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学生周雅羲已经是第二年选择鱼皮画课程了。上课铃还没响,她已经坐在座位上,继续上次未完成的画作。“这门课特别有意思,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周雅羲说。
“荷花的纹理要用美工刀细心一点刻出来。”课上,指导老师吕静走到孩子们身边,一一指导。“我是赫哲族人,家里就有长辈会制作鱼皮画。从小耳濡目染,自己也学会了。”吕静说。
“活动课每周4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还可以随时换到别的课程。”校长杨建成介绍,“鱼皮画、伊玛堪、陶艺、剪纸……充满赫哲族特色的非遗课程不仅孩子喜欢,家长也很认可。”
鱼皮采买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一学期下来就要上万元,这些都由学校承担,但杨建成觉得这笔钱花得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就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杨建成说。
近年来,同江市不断加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力度,把非遗传承与学校的兴趣课堂相结合,让学生走近非遗,体验非遗魅力。
传统民俗生机勃勃
占地1万平方米的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赫哲族非遗专门馆。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欣赏民间说唱伊玛堪、独特优美的口弦琴、古老的鱼皮服饰、精美的鱼皮工艺品等体现赫哲族渔猎文化的项目。
同江市已开发鱼皮服饰、鱼皮刺绣、鱼皮染色、鱼皮粘贴画、鱼鳞画、鱼骨画、桦树皮画、桦树皮烙画、赫哲剪纸、麦秸画、玉米叶画等数十种文创产品。“我们鼓励手工艺人研发赫哲族文创产品,希望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文化,将文化‘带回家’。”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说。
“每年我们都会举办公益性的鱼皮工艺培训班,从2018年到现在累计举办了30多期,培训2000余人。”李鼎仁介绍,同江市还在规划下一步的非遗推广活动,包括沉浸式鱼皮画制作体验、赫哲族渔猎文化主题研学旅行等。
让这个地处祖国东北角的小城持续焕发蓬勃生机的,不仅有独具魅力的非遗项目,还有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赫哲族婚俗、乌日贡大会,以及柳蒿芽节、开江节、呼日堪节、冬捕节等民俗节庆,同江市以特色民俗体验为切入点,积极打造主题民俗游路线,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同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打造文化地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文旅融合、鼓励社区参与等方式,使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能够保留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会首任秘书长孙玉森说。
“我们举办各类非遗展示活动,让非遗成为城市的鲜明标识,还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非遗特色的地标建筑和景观,让人们一进入同江市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我们还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会,将同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姜宏图说。
-
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镇田间地头“种”出红火好日子
走进香坊区向阳镇,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类瓜果蔬菜长势良好,陆续迎来成熟季。近年来,向阳镇在产业田里“耕”出规模,在庭院里“种”出财富,在农旅融合中“酿”出价值。紧扣“产业兴旺”核心要义,向阳镇深度衔接战略规划与地域特质,依托黑土资源禀赋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矩阵。通过创建“政府统筹+合作社纽带+农户主体”的三元联动机制,将分散的土地、技术、市场要素拧成发展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迭代升级。为切实提升农民种养水平,香坊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东北农业大学组建专家服务团,到向阳镇进行田间种植指导。在科学管理和适宜气候双重加持下,西红柿、香菜黄瓜、香瓜等农产品即将迎来丰收高峰,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品质上乘。“巾帼小菜园”成为向阳镇农业发展版图中的一大亮点。向阳镇积极引导妇女以庭院为阵地,将自家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打造特色小菜园。从种植规划到田间管理,将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这些被精心打理的小菜园不仅填满了农户的“菜篮子”,更鼓了大家的“钱袋子”。鲜嫩的蔬菜走进市场,拓宽家庭收入的“绿色银行”。为进一步提升农业附加值,向阳镇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绘就“农旅交融、产销贯通”的立体发展图景。大力发展东兴满族村乡村旅游和农事体验项目,串联起田园观光路线,升级文化景观等配套设施,推出“认养一亩田”活动等,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让游客亲身感受田园风光与农事乐趣。同时,瞄准农产品深加工赛道,将黄金糕、小窝头、豆汁等民族特色美食打造成东兴满族村“可携带的乡愁”,通过延长产业链让农产品价值“节节攀升”,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心头”的价值跃升。展望未来,向阳镇将持续加码农业产业扶持力度,以“巾帼小菜园”为示范标杆,带动更多村民投身特色种植,深度融合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串珠成链”。
发布日期:2025-06-24 -
海林市黑木耳开始全面采摘——舌尖上的山野鲜货速来围观!
近日,海林市迎来黑木耳大面积采摘热潮,黑亮肥厚的木耳密密麻麻缀满菌袋,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轻轻一掰,还能看见细密的胶质拉丝。农户们穿梭其中,手法娴熟地采收,竹筐里的木耳堆成小山。乡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这一口爽脆的极致鲜味。
发布日期:2025-06-24 -
克东特色产品菌汤飘香腐乳鲜亮
用计量袋量好水量、烧开、加入菌包、汤包、搅拌……在本届绿博会上,黑龙江东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用短短3分钟的时间,就为在场市民制作出了鲜美的菌汤。“菌香浓郁,特别鲜美。”“这菌汤带有自然醇香,好喝!”前来参观的市民抿嘴浅尝,点头称赞。品尝过菌汤的鹤城市民,爽快付钱,展位前售卖异常火爆。“我们的菌汤用它的纯正口感和简便易做‘俘获’了消费者的心,一路圈粉无数,很多消费者都说明天带着亲戚朋友一起来尝尝呢。”公司经理张国斌向记者介绍。本届绿博会克东县设立展位16个,全县11家企业7大类214个产品参展。驰名中外的飞鹤奶粉、醇香的克东腐乳、晶莹剔透的天然苏打水、琳琅满目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消费者慕名而来。
发布日期: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