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农业开辟龙江农业新赛道
发布日期:2024-11-18近日,2024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我省28家企业携350余种产品参展。期间,产自黑土地的优质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人们现场试吃赞不绝口。山东本土涉农企业纷纷抛来合作的橄榄枝,与我省粮食主产区县(市)、企业共签约包括定制农业在内的产业投资和购销项目24个,总签约额28.12亿元。
在随后于南宁市举办的2024年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黑龙江省黑土优品暨定制农业交流推介会”备受关注,多家企业就高端大米定制等进行合作签约。
定制农业如何为龙江农业开辟新赛道?是否可以为龙江农业发展持续赋能?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尝试寻找答案。
主体培育 坚实有力
这几天,虎林市森蜜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战立新正忙着将1.5万箱蜂箱入窖,这是养蜂人劳作一年后颇具仪式感的收尾工作。“虎林森林覆盖率高、蜜源植物丰富,生产的椴树蜜品质优良,尤其是这几年通过发展定制农业后,市场特别看好。”
虎林市农业农村局蜂业办负责人徐向文介绍,虎林市通过发展认养、代加工、电商销售等“蜜蜂+”定制模式,推动蜂产品生产更加高端、对接客户更加精准、销售方式更加多元。目前,全市蜜蜂饲养量4.2万箱,蜂产品经营和加工企业、养蜂合作社、养蜂场分别发展到21家、16家和500多家。全市年接收定制蜜蜂订单2万余箱,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蜜蜂+”定制模式的辐射效应同样明显。虎林市向蜂农免费发放东北黑蜂蜂王,引导蜂农进行换种,推进蜜蜂良种化。此外,中国蜂产品协会“帮扶女性养蜂创业计划”在此率先开展试点,通过技术培训、订单收购、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帮扶女性养蜂人改善生产条件、实现家庭增收。如今,“虎林椴树蜜”作为地标产品畅销全国,以11.5亿品牌价值位居2023中国蜂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单第一名。
发展定制农业需要培育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这些主体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定制农业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起着重要作用。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省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8.7万个,联合社505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0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964个。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家庭农场6.2万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434个。这些主体为我省定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平台搭建 相互助力
打开九佰街社区团小程序,蔬菜水果、速冻食品、禽蛋肉类等商品分类清晰,剩余商品量和预计到货时间也被明确标注,指尖轻点几下,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就会在规定时间内送到家中。
九佰街(大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连生介绍,这是他们创新推出的社群定制“团购”模式。在平台发布产品预售信息,再订货进货,实现“以销定购”,在快速培养一批忠实用户的同时,逐步将平台推上百姓日常消费的主渠道,如今平台年交易量达3.85亿元。
“我们通过自建平台打造了多款畅销的省内农产品,实现年销售泰来大米1000万元左右、林甸嘎啦柿子日峰值销售4.5万公斤、庆水坊小火炕白酒日峰值销售4万公斤的业绩。目前,全国很多平台上架这些产品,带动企业和农民增收。”卢连生说。
发展定制农业需要搭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平台,促进信息的流通、资源的整合和服务的优化。
为方便广大网友共享定制农业“福利”,省农业农村厅依托黑龙江联通智慧农业军团,开发了“龙江农定制”微信小程序,现在已经有50余家优秀定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平台。各地和农业企业累计打造定制网站、小程序、APP等定制平台75个。广大网友坐在家里就可以实现“云定制”,吃到量身定制的香糯大米、新鲜蔬菜、美味山珍等优质健康的“龙江味”。
根据需求 创新模式
我省各地在发展定制农业的过程中,依托农业优势资源,结合不同消费需求,探索总结出因地制宜的新模式,助推区域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从庆安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庆安县指导帮助博林鑫农业集团开发“我在庆安有稻田”小程序,采取“稻田订制+农文旅产融合+数字私域+主动健康”模式,丰富定制内容,优化消费者定制体验。
据介绍,购买者以4980元定制“我在庆安有稻田”项目,可获得双有机认证大米120斤,按月邮寄到家。目前,共有1500人定制“我在庆安有稻田”项目,项目带动当地农户410户,实现户均增收两万元。
此外,绥棱县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发展大鹅养殖,把合作社作为中间环节,根据定制合同进行规范化养殖,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大鹅定制关系,2024年签订40万只大鹅订单,协议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1.5元。
育主体、建平台、推模式,定制农业正逐渐成为我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开辟农业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抓手。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聚焦大米、鲜食玉米、冷水鱼、肉牛、生猪、家禽、寒地果蔬、蜂产品等特色品种,突出高端和优质定制方向,培育、巩固、升级一批定制农业生产主体。依托“黑土优品”展示运营中心,建设线下定制认购平台,创建小程序、APP等,丰富线上线下两类渠道。对接高端消费人群,广泛开展宣传,实现农文旅融合,推进定制农业向基地化、市场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
-
澳洲坚果成为云南临沧“土特产”(尝尝“中国新特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社区坚果基地开展现场培训。澳洲坚果,又叫夏威夷果,从名字上看,你能想到它最大的产区竟然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云南吗?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将云南省临沧市的“临沧坚果”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在扎根中国西南边陲30余年后,实现了从“洋种子”到“土特产”的蜕变,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端农产品代表之一。卅载培育,“舶来品”成“家乡果”6月的临沧市云县,坚果树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距离采收季还有不到3个月,幸福镇邦洪村的吴天杰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去年种植300亩收入30万元,今年科技管护跟得紧,果树长势更好,收成估计还能往上走!”在云南,像吴天杰一样凭借种植坚果增收致富的农户有近100万,其中临沧市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临沧位于云南西南部,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这里年均气温19摄氏度,年日照超过2000小时,和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相近,为坚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临沧市林草局副局长苏振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边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高经济价值的农业产业,多种因素影响下,云南省政府决定引种澳洲坚果,选择在临沧试种。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临沧,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最终在临沧市永德县开始试种。永德县勐旨村村民,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毕家富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当地主要种植甘蔗,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户收入不稳定,亟需调整种植结构。对新作物、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渴求,让毕家富做出“先种种看”的决定。他购买了100棵树苗种植,3年后首次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每公斤最高40元的价格却让他坚定了继续种植的信心。毕家富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坚果种植事业中,还开办了坚果加工厂,组织成立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在临沧流传着一句话:“坚果,坚持必有结果。”一棵坚果树,从种植到结果,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可一旦长成,丰产期能超过50年。自1991年在永德县首次引入试种澳洲坚果以来,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分别占全国、全世界的53.2%、36.8%,成为全世界最大
发布日期:2025-07-04 -
潍坊昌邑:土特产变身“金钥匙”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当马铃薯破土而出、堆成“金山”,当油桃脆甜多汁、畅销四海,当姜枣红糖香飘万里、甘甜万家……在潍坊昌邑,一件件土特产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化作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近年来,昌邑市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叫响做大特色农业品牌,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深挖“土”资源,土中钻出“金疙瘩”近日,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昌邑宜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农户们熟练地分拣、装袋、搬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该合作社是吴家庄村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3500亩,另外种植了1500亩红薯,合作社社员98人。“我们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统一供种、统一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质量检测,通过标准化生产,马铃薯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具备较高的品质。”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鹏飞介绍。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近几年,合作社大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订单农业、品牌农业,成为国内知名快餐连锁企业的原材料主力供应商。“我2025年种植了300多亩马铃薯,2024年每亩产量达到5500斤,亩均效益1300元以上。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一茬玉米,每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合作社社员王东华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稳定的销售渠道打通了致富路,让丰收的土豆真正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吴鹏飞带领社员们将种植基地拓展至邻近乡镇,仅北孟镇朱家庄两个基地就种植马铃薯1200亩,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更示范引领当地群众加入发展订单农业的大军,如今的吴家庄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和产业化示范村。与此同时,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种植的1300多亩碱地土豆也迎来丰收,金灿灿的碱地土豆皮薄瓤沙,产量与普通地块不相上下,实现了盐碱地改良与作物增收的双重效益。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2024年,昌邑市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77万吨。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0.99万亩、产量53.74万吨。昌邑大姜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50余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富民“金疙瘩”,此外,斜子萝卜、九龙屯大蒜、利渔小米……越来越多的昌邑“土特产”,犹如一个个悦耳的音符,唱响乡村产业“振兴曲
发布日期:2025-07-04 -
我国口粮品种自主率达到100% 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种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品种更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家国家水稻强优势阵型企业的育种实验室,超级稻育种团队正在对一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矮缩病性状的改良实验。经过实验室的初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系将进入试验田,湖北鄂州一块350亩的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就像是“水稻基因库”,超5000个新品系在这里同台竞技,育种负责人张鹏和同事们每天像“考官”一样,考察它们的抗病性、株高、穗长以及产量潜力等性状。中国种子集团育种经理 张鹏:从实验室里面经过基因型检测的秧苗,在田间经过高温、低温等逆境表型筛选,优秀的单株我们才会进行组合测配,还要经过多年、多点的优中选优,一个品种大概需要7年至8年的时间才能正式进入市场。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不仅在产量上不断突破,在抗虫水稻品种、籼粳杂交稻品种、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水稻食味品质改良方面,口感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优质食味稻品种选育推广带来的非常好的效果。小麦挖掘出了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比如抗赤霉病基因,在主产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应用。作为我们国家的两大口粮作物水稻和小麦品种,我们的自主率是100%,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农村部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种源基地布局,提升种源保障能力。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