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低迷多年行情的人参
发布日期:2024-11-04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也是最常用的40种大宗药材之一。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作为全国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在人参的发展和交易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产区行情反馈看,2023年新货产出后行情有小幅上调,但未达到商家心理预期,人参的基本面是怎样的情况?都有那些因素在制约行情的攀升?今天笔者浅谈一下对本品的看法。
一、人参当前产区分布情况
人参从生长环境分类:大致可以分为野山参、林下参、园参、移山参。参田里,人工遮阳栽培的,俗称“园参”;种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年限长的,称为“林下山参”;无人工干预,自然生长状态下多年生的称为“野山参”;移栽长成的,成为“移山参”。 人参从炮制方式分类:从大类上可分为“白参”和“红参”。
黑龙江产区目前占据产能大部分份额
辽宁是人参的最早产区,经过多年种植,人参栽培过的土地没有农药杀菌,不能重复种植,需等20年以后才能再次轮作。人参开始向吉林通化地区转移,主要在通化周边地区和集安县,白山地区的靖宇和抚松,国家又先后在吉林长白、靖宇等地建立多个参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0年之前,随着连续多年种植,在长靖抚地区人参种植土地开始匮乏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黑龙江开始种植。2010年后黑龙江人参种植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面积快速扩增, 2017年以后人参年产量的70%以上来自黑龙江省,但种植户主要来自吉林产区白山、抚松、通化等地的参农,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目前人参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铁力、饶河、穆棱、虎林、宁安等地);吉林(通化、白山等地);辽宁(桓仁、本溪、新宾、宽甸等县市),其中黑龙江产区成为目前人参货源产出量最大的产区。
二、参农种植成本与效益
人参随着产区转移,吉林与黑龙江惯性种植习惯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吉林产区:吉林产区移栽时间多在秋季的10-11月,一般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种植,然后生长2年或3年,所以有“二倒二”和“二倒三”的说法。
黑龙江产区:因温度低,为防止冻害,种植时间一般在春季的4-5月,采用种子直播的方式,一般生长4年或以上的人参含量能达标。、
参农种植成本都有哪些?
参土150-160元/丈,每亩按60丈计算,参土投入10000元上下;参籽每年价格有所不同,近几年籽种亩投入在100-200元之间;土地租金投入不大,4年成本在1000元;农药每亩每年600元;化肥投入2500元左右;搭棚及材料费用在2500-3000元之间,人工管理与采收费是近几年提高成本最大的一项,前几年人工费价在80-90元/天,目前人工费价格在150元/天,疫情期间,工人不能跨区域到黑龙江产区,人工难寻,价格涨至250元/天,在整个人参种植、管理、采收过程中,人工耗时较多,也便提高了人参的种植成本。
从咨询产区参农得知,人参目前散户因种植经验少,投资成本大等因素影响,多放弃种植,真正形成产量的是包地大户,前两年(四年生鲜货价在23-24元/斤)看,30%的参农挣钱,30%的参农保本,40%的参农亏损;2023年(四年生鲜货价格在36元/斤)看,农户有种植效益。
三、人参低价行情已经运行多年
人参上次的高价是2010年开始起航的,并于2014年创下历史高价(货源供应量紧缺),当年四年生直生根货价格在680-720元之间,随着生产的恢复,2016年产新后行情大幅回落至220元/公斤上下,自此后,人参货源供应关系开始发生逆转,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随后行情一直在小范围震荡运行,2020年跌入谷底,当时价格在145-155元/公斤,2023年新货产出后行情有所上浮,报价在230元,截止目前已经低价运行多年。
人参低价原因一:库存有量
人参上一轮的高价严重刺激了农户积极性,2016年后新货大量产出,每年货源产出量均在1万吨以上,其中,2018年产量达到了有史以来产量最高峰,货源产出量近2万吨,2020年人参受天气冻害影响,产出量减少明显,2021年由于政府有清山育林政策,导致很多不足年限货大量涌入市场,当年人参产量再次增多,2022年受疫情管控影响,部分种植户无法及时到达产区,加上清山货生长年限不够,产量质轻,总体货源产出量不足万吨,2023年可采挖面积减少,产量相对不大。
人参近几年的年销量在8000-9000吨之间,通过产能分析,人参货源供应充足,且有剩余货源,截止目前人参的库存是有量的。
人参低价原因二:疫情期间货源需求减少 出口受阻
前两年受疫情影响,人参在出口方面货源走销量有所减少,例如,以前中国人参(生晒参)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需求疲软,加上国际关系影响,订单量明显减少;同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市场对人参(红参)的出口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销量也呈现下跌情况。
人参低价原因三:“西洋红”的出现
红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由于近些年西洋参产量大,价格低,产区加工户采用西洋参加工,业内人士称为“西洋红”充当红参。这一系列操作进一步减少了人参的消化量。
四、人参未来几年产能情况
近几年,国家为了保护基本农田(政策支持种粮)对黑龙江部分违规种植人参的土地实施了清山政策,其中包括绥芬河,铁力,庆安,绥棱,尚志,鸡西,七台河,等很多地区,在政府清山力度下,目前违规种植人参的土地明显减少。
同时,由于前些年低价,部分参农种植积极性受挫,加上人参种植需要过关的技术,相比之下,种植户更易接受西洋参,所以近两年人参产能相对不会太大。
五、总结
人参前些年过剩的产能与疫情期间需求的疲软对行情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在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未来两年产能不大,又因当前信贷政策宽松,仍可作为2024年关注品种之一。
在人参质量需求方面,受新药典的颁布,新药品法实施,低农残成为人参未来需求主流,农残合格货与不合格货会存在一定差价,参农也在寻求种植技术的突破,一起期待人参产业新的发展。
-
江苏如皋土特产爆改“出圈记”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如皋市石庄镇小溪家庭农场的紫桃园里热辣滚烫。农场主石坚猫着腰在果林里穿梭,指尖飞舞,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紫桃稳稳入筐。“扫它!18块一斤的特级果,上架秒光!”他拍了拍贴着鲜亮二维码的果筐,黝黑的脸笑开了花,“这搁过去,想都不敢想!”改变始于田垄间的界别协商驿站。今年4月,如皋市政协农业农村界别组组长崔金踩着雨后泥泞踏进这片果园。崔金委员捏着大小不一的紫桃幼果眉头紧锁——“好货卖贱价,根子就在没规矩!”一场直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短板的破冰协商,在此扎下根须。立规矩 土特产秒变“硬通货”“再过两个月,咱家葡萄架下就要套种黑塌菜,这在如皋都是头一份!”2021年,石坚返乡二次创业。他大手一挥,投入近600万建起了家庭农场。120亩的土地上,混搭了黑塌菜、紫桃、脆梨、水蜜桃等各种蔬果,堪称“植物乐园”。回想当初种紫桃时就被“标准”整不会了,石坚对“协商驿站”那是打心底感激。往年紫桃上市,他的心就像坐过山车,“心跳直接飙180,果贩子看到歪瓜裂枣就能压三成价,好好的‘金疙瘩’砸在手里,实在不甘!”关键时刻,政协委员崔金带着农技专家来到果园“现场把脉”。一份摊开的《新官紫桃生产技术规程》初稿上,“如何梳果”“何时套袋”等关键项被红笔圈得满满当当。“嘿!这白纸黑字就是咱庄稼人的腰杆子!”崔金牵头起草的《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助力乡村振兴协商专题报告》直接被政府全盘采纳,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标准化”的火花瞬间点燃。搞联盟 “长寿味”熬成“香浓汤”“抖音一搜‘如皋农产品’,才12万条?咱这百岁老人扎堆的‘长寿福地’,排面可不止这点!”政协委员崔金举手持手机,神情中带着一丝急切与不甘。伴今食品的直播间里香气炸裂。镜头前,总经理陈来平手中利刃上下翻飞,“刀光剑影”间省级非遗“伴今猪头肉”片片透光,一旁“苏皋长寿”的LOGO鲜艳夺目。江苏如皋市政协主席顾留忠一语道破:“过去各家牌子各玩各的,珍珠散落缺条金线串!”如今,政协牵头推动成立“长寿农产品联盟”,二十家农企瞬间抱团,采用“母子品牌”策略,伴今食品等企业的包装上,都烙上了统一的“长寿身份证”,既整合了如皋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矩阵。“今年毛豆很贵,正常毛豆每斤一块五六,现在三块多,我们出口价达到
发布日期:2025-08-20 -
潍坊诸城:解锁市场“流量密码” 持续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
走进诸城颐康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即将发往海外的定制化订单。“公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要求,进行差异化生产,有的需要精挑细选,按照规格挑选后再包装,也有的要把大包装改成小包装,我们都尽量满足客户要求。”公司总经理孙夕高介绍说。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出口一条龙服务,产品通过粗加工和深加工发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深受海外客户喜爱。同样忙生产赶订单的还有诸城市电力怡明茶业有限公司,制茶加工车间内,炒茶机、烘干机、包装机等机器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茶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后,散发出阵阵清香。“从手工炒茶到电锅炒茶,我们实现了对‘火候’的精准把握,炒制出来的茶叶香味浓郁、口感醇厚。”从事制茶工作多年的王师傅说道。产品品质是农业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好品质才能赢得市场,收获消费者的青睐。在诸城,优质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气候造就了诸城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品质。诸城市深耕绿茶品牌,积极探索从茶叶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链条式发展模式,开启“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的融合发展之路,做好“茶产业”文章,让诸城绿茶香飘海内外。近年来,诸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苹果、葡萄、板栗、榛子等不断被写入农产品版图,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了让特色农产品更好走出乡村、走向市场,实现从“土特产”到“金饭碗”的转化,诸城市在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着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让本土主播成为新农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借助互联网力量,不断提升“土特产”的影响力和消费者的认可度,持续擦亮“诸城好品”金字招牌。
发布日期:2025-08-20 -
今年首批南汇水蜜桃进入香港市场!浦东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近日,一架装载着180箱南汇水蜜桃的飞机飞抵香港。这是今年首批浦东南汇水蜜桃进入香港市场,也是上海团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首次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得益于浦东海关、浦东新区农协会等通力协作,这批鲜果以最快速度实现了从枝头到香港市场的直达。资质认证过关做好服务保障“去年我们前往香港考察,在油麻地水果市场,看着满柜的泰国山竹和澳洲车厘子,我们就在想:浦东水蜜桃何时能占一席之地?”上海团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彩燕回忆说,“我们也想把浦东的优质农产品带给更多港澳同胞。”带着这个朴素的愿望,去年,在浦东新区农协会牵线下,合作社开始接触香港进口商。“香港的果蔬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对鲜活农产品需求量大,且相对距离较近,运输时效可控,是理想的试水平台。”浦东农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轮洽谈,合作社与一家香港进口商达成试销协议。但要将农产品送往海外,对合作社而言,资质认证是第一道关卡。“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水蜜桃出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幸有浦东海关的大力支持,才能这么顺利实现出口。”程彩燕说。据悉,浦东海关持续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监管模式,打造涉农企业标杆、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指导多家本土优质农企获得出境水果果园及包装厂注册登记资质。同时,浦东海关还发挥科技赋能作用,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成立“出口农产品服务专班”,通过前置服务,指导企业建立标准化种植档案,推行“区块链+农产品”溯源模式,实现全链条信息可查,保障优质农产品快速顺利出口。快速通关“零延时”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浦东新区致力于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浦东样板”,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让更多“浦东滋味”优质果蔬走向世界餐桌。浦东新区特色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类产品,通关时间长易影响产品质量,对运输条件要求也较为严格。出口农产品能否高效通关成为企业最为迫切的需求。在此次水蜜桃出口过程中,浦东海关启动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合理调配查检资源,优先查验、优先采样、优先检测、当天出证,确保合格农食产品快速通关“零延时”。“海关绿色通道的效率远超我们想象,我们的水蜜桃申报当天就拿到了植物检疫证书,手续齐全后我们将产品送往机场入库,以最快速度送往香港。”程彩燕说。严控产品品质让更多消费者品尝“浦东滋味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