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加速度 食品产业|味蕾龙江·榆林筋饼 一张筋饼能烙多大?
发布日期:2024-04-10一张筋饼能烙多大?
一张小小的筋饼,一个小镇一年能烙出2.5亿张,烙出1亿多元的产值。
它维系民生,关联产业,能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屯子,烙成哈黑公路沿线的商业重镇。
薄薄的筋饼,承载并续写着榆林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年传奇。
一张 能烙多大?
“薄”“透”闻名的榆林筋饼
在绥化市兰西县有此一说:“先有榆林镇,后有兰西县”。
自哈尔滨出发,沿哈黑公路(202国道)行50公里,途经一个满街都是“筋饼”招牌的镇子,不用问,这就是榆林镇。
榆林镇街路两旁的筋饼店,一家挨一家,绵延数百米,其鲜艳醒目的店面招牌,争相向过往路人宣告这里是“榆林筋饼”发源之地,代表着“正宗”“传统”和“老字号”。
榆林筋饼以“薄”“透”闻名,将筋饼铺在书页上,字迹透过饼层,清晰可见。用“薄如蝉翼”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榆林筋饼的另一个特点是“软”“韧”,松软却富有筋性。一张筋饼18克左右,直径约24厘米,一般厚度1毫米,最薄的0.3毫米。
筋饼包菜是筋饼的传统吃法。
土豆丝、鱼香肉丝、熏肉是标配的饼中之物,再抹上点面酱,撒点葱丝、香菜叶,满满登登卷起来,一口下去,好吃到“迷糊”。
你再看这包菜的筋饼不破皮,不漏馅,“队形”一点不散。
有据可查的是榆林筋饼至少有101年历史。2019年,榆林筋饼传统制作技艺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谱系认定第一代榆林筋饼技艺传承人是满族人闫广喜,1922年,13岁的闫广喜便开始烙筋饼,后人送绰号“闫大筋饼”。闫先生于1985年去世,又延续两代后,由不传外姓人发展到师徒相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榆林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活跃就是从这张筋饼开始,鼎盛时期,榆林镇以筋饼为特色的饭店有100多家,掌握筋饼烙制技艺的群体不断壮大,造就了一批第四代榆林筋饼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筋饼之恋
榆林镇的方圆筋饼店就餐环境不逊于大城市饭店的档次。
店内大屏幕上播放着电影《筋饼之恋》中烙制筋饼的特写画面,和着舒缓的音乐,温馨的氛围激发了食客的雅兴。
2022年8月5日,随着电影《筋饼之恋》的上映,刘晓东和柳丽芬夫妇俩在榆林镇红了,他们的筋饼店也火了。
电影《筋饼之恋》是以方圆筋饼店老板刘晓东和妻子柳丽芬为人物原型、以“筋饼为媒”讲述的爱情故事。
1994年,21岁的刘晓东和柳丽芬两家都开筋饼店,作为第四代榆林筋饼传承人的刘晓东家的生意明显好于柳丽芬家。柳丽芬便时常到刘晓东的店“偷师学艺”,一来二去,两人相爱、结婚,婚后,两人创办了自己的筋饼店——方圆筋饼店。
“晓东为人憨厚、踏实、靠谱。”提起丈夫的为人柳丽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做筋饼也跟他做人一样,丁是丁卯是卯”。
每个筋饼面剂子(面团)18克,不轻不重;擀出的面饼直径24厘米,不大不小;饼厚0.5毫米,不薄不厚。“这些标准在晓东那差一点都不行”。
“我家每天有4万张筋饼的产量,供不应求,有人劝他上机制饼生产线,我家晓东坚决不干,说那样就变味了。”
榆林筋饼店铺不同,入口都是香、软、筋道,口感一致,就是因为“一个师傅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源于每道工序都采用统一的传统技艺,纯手工制作。也正是有了刘晓东等一批匠人的坚守传承,才使得榆林筋饼长盛不衰。
29年过去,凭借传统技艺和创新发展,刘晓东夫妻由一家筋饼店起步开办了芈乡食品公司,建设了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发展成为以筋饼为主,涵盖春饼、黏糕、黏豆包等系列产品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公司获得“龙江特产”食品标识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其产品线下销售到哈尔滨、长春、苏州、温州等地,线上销售覆盖全国,年销售筋饼1400多万张。夫妻俩经营的方圆筋饼店已成网红打卡地。
2021年,刘晓东被授予黑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擀面杖上见真功
51岁的何永波可以说是小榆树筋饼店的“主烙”,她的手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现吃现烙,口感更好。”何大姐烙的筋饼主要是满足来店堂食的顾客。不过,现吃现烙的筋饼要0.6元一张,比塑封的稍贵一些。
和面、醒发、做剂(面团)、擀饼、烙饼、起饼……看何大姐烙筋饼,像欣赏一场艺术表演,是一种享受。
在筋饼烙制过程中两个环节至关重要——擀饼和烙饼。
记者在现场观察,将一个16克重的面剂子擀成0.5毫米厚、直径23厘米的面饼,何大姐只需5秒;面饼上锅,烙制成筋饼不过10秒,在锅上起饼也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何大姐说,烙筋饼的功夫主要集中在擀面杖上,擀到什么程度正好,全凭手劲和手感判定。
另外,在2500度高温的锅上掀起薄如蝉翼的筋饼,如果拿捏不好分寸,手会被瞬间烫起泡。“所以,要稳准快!”
何大姐烙饼开着直播,一边烙饼一边唠嗑,正常情况下,每小时360多张,每天烙2000多张就收工。连擀带烙,一气呵成,不到一小时,何大姐面前的餐盘上,就摞成“一本300多页厚的书”。
“这活干习惯了,不累,边烙边唠,蛮有趣的。一张饼挣1毛钱,一天2000多张筋饼收入两百多块!”
20岁时,何大姐开始烙筋饼,她说她的人生就是用一张张筋饼摞起来的。
小榆树筋饼店平均每天销售筋饼2000多张,而它的背后却是一个日产10万张的筋饼大工厂——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
前店后厂,这是榆林镇筋饼企业的主流经营模式。
起初榆林镇并没有筋饼厂,为了满足离家游子“想这一口”的需求,筋饼店的老板开始研究如何让筋饼吃起来更方便,10年前,榆林镇出现了真空包装筋饼,2016年开始,经过改良的真空包装筋饼技术更加成熟,可常温储存20天,冷冻储存12个月。
36岁的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旭算得上“饼三代”。2010年,他接过爷爷传给爸爸的饼铛,重金装修,开办了小榆树饭店,6年后注册成立了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
何旭不走寻常路,一改传统销售模式,在榆林镇第一个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建立直播基地,签约20多个主播,网罗了一批网红。“三两天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卖1200多单,约10万张筋饼,每一场的销售额都在五六万元。”
现在,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一天的生产量是10万张,用来做筋饼的面粉一天需要1吨。
何旭还改良了工艺和包装,推出了筋饼礼盒,配上面酱、手套、筷子,一盒装4袋、320张筋饼,卖200元。颇受市场欢迎。
小筋饼烙出大产业
万物皆可卷。在榆林吃筋饼,几乎是没有什么不能卷进筋饼中的。
榆林镇的筋饼店,传统压桌菜是由农家酱、香菜段、葱丝、黄瓜丝组成的拼碟。
接下来,你可以选择用筋饼卷香辣肉丝、京酱三丝等各种“丝”,还可辅以酱炒蛋、猪头肉,甚至酸菜粉。
进入新时代的榆林筋饼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了面食技术大改进,厨艺大更新,也吃出了新花样。包括饼里面卷的内容也提档、升级,除了灵魂底料酱、葱、香菜之外,一些店家还迎合时尚年轻一族口味,开发了麻辣味、烧烤味的卷菜,衍生了不少精巧微妙的吃法,在兼顾传统的同时,让人眼前一亮,味蕾大开。
榆林镇家家都会烙筋饼。到榆林镇人家中做客,如果餐桌不上一盘主人亲手烙的筋饼,那将是一件失礼的事情。
榆林镇1.7万常住人口中有不少于2000人的筋饼烙制专业队伍。而榆林镇家庭烙筋饼,虽是业余选手,但味道和口感不输专业,只是差在熟练程度和专业性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榆林镇筋饼线下销售最火的时期,那时,哈黑公路这条交通要道还没有改造升级,筋饼储存技术落后,快递网购尚未兴起。过往的车辆都到榆林镇歇脚、吃筋饼,然后再昼夜兼程。整个榆林镇成了一个大大的公路服务区。
“最多时有一百多家筋饼店,路上车水马龙,店里生意红火,哈黑公路榆林段整个成了筋饼一条街。滚滚的车流,流进了资本,流进了人气,流出了榆林筋饼的品牌和名气。”
在榆林镇党委委员崔秀程眼里,是川流不息的车流将榆林筋饼带火了。
崔秀程介绍,当地主要产业一个是蔬菜种植,另一个就是筋饼加工,初步统计,全镇有筋饼加工企业8家,筋饼店52家,一年至少要烙出大约2.5亿张筋饼,仅筋饼单项产值就在1亿元以上。
目前,榆林镇开始着手规划建设筋饼产业园,当地政府正在努力通过强企业、树品牌、建园区,把小筋饼做成大产业。
-
江苏如皋土特产爆改“出圈记”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如皋市石庄镇小溪家庭农场的紫桃园里热辣滚烫。农场主石坚猫着腰在果林里穿梭,指尖飞舞,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紫桃稳稳入筐。“扫它!18块一斤的特级果,上架秒光!”他拍了拍贴着鲜亮二维码的果筐,黝黑的脸笑开了花,“这搁过去,想都不敢想!”改变始于田垄间的界别协商驿站。今年4月,如皋市政协农业农村界别组组长崔金踩着雨后泥泞踏进这片果园。崔金委员捏着大小不一的紫桃幼果眉头紧锁——“好货卖贱价,根子就在没规矩!”一场直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短板的破冰协商,在此扎下根须。立规矩 土特产秒变“硬通货”“再过两个月,咱家葡萄架下就要套种黑塌菜,这在如皋都是头一份!”2021年,石坚返乡二次创业。他大手一挥,投入近600万建起了家庭农场。120亩的土地上,混搭了黑塌菜、紫桃、脆梨、水蜜桃等各种蔬果,堪称“植物乐园”。回想当初种紫桃时就被“标准”整不会了,石坚对“协商驿站”那是打心底感激。往年紫桃上市,他的心就像坐过山车,“心跳直接飙180,果贩子看到歪瓜裂枣就能压三成价,好好的‘金疙瘩’砸在手里,实在不甘!”关键时刻,政协委员崔金带着农技专家来到果园“现场把脉”。一份摊开的《新官紫桃生产技术规程》初稿上,“如何梳果”“何时套袋”等关键项被红笔圈得满满当当。“嘿!这白纸黑字就是咱庄稼人的腰杆子!”崔金牵头起草的《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助力乡村振兴协商专题报告》直接被政府全盘采纳,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标准化”的火花瞬间点燃。搞联盟 “长寿味”熬成“香浓汤”“抖音一搜‘如皋农产品’,才12万条?咱这百岁老人扎堆的‘长寿福地’,排面可不止这点!”政协委员崔金举手持手机,神情中带着一丝急切与不甘。伴今食品的直播间里香气炸裂。镜头前,总经理陈来平手中利刃上下翻飞,“刀光剑影”间省级非遗“伴今猪头肉”片片透光,一旁“苏皋长寿”的LOGO鲜艳夺目。江苏如皋市政协主席顾留忠一语道破:“过去各家牌子各玩各的,珍珠散落缺条金线串!”如今,政协牵头推动成立“长寿农产品联盟”,二十家农企瞬间抱团,采用“母子品牌”策略,伴今食品等企业的包装上,都烙上了统一的“长寿身份证”,既整合了如皋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矩阵。“今年毛豆很贵,正常毛豆每斤一块五六,现在三块多,我们出口价达到
发布日期:2025-08-20 -
潍坊诸城:解锁市场“流量密码” 持续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
走进诸城颐康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即将发往海外的定制化订单。“公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要求,进行差异化生产,有的需要精挑细选,按照规格挑选后再包装,也有的要把大包装改成小包装,我们都尽量满足客户要求。”公司总经理孙夕高介绍说。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出口一条龙服务,产品通过粗加工和深加工发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深受海外客户喜爱。同样忙生产赶订单的还有诸城市电力怡明茶业有限公司,制茶加工车间内,炒茶机、烘干机、包装机等机器正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茶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后,散发出阵阵清香。“从手工炒茶到电锅炒茶,我们实现了对‘火候’的精准把握,炒制出来的茶叶香味浓郁、口感醇厚。”从事制茶工作多年的王师傅说道。产品品质是农业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好品质才能赢得市场,收获消费者的青睐。在诸城,优质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气候造就了诸城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品质。诸城市深耕绿茶品牌,积极探索从茶叶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链条式发展模式,开启“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的融合发展之路,做好“茶产业”文章,让诸城绿茶香飘海内外。近年来,诸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苹果、葡萄、板栗、榛子等不断被写入农产品版图,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了让特色农产品更好走出乡村、走向市场,实现从“土特产”到“金饭碗”的转化,诸城市在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着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让本土主播成为新农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借助互联网力量,不断提升“土特产”的影响力和消费者的认可度,持续擦亮“诸城好品”金字招牌。
发布日期:2025-08-20 -
今年首批南汇水蜜桃进入香港市场!浦东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近日,一架装载着180箱南汇水蜜桃的飞机飞抵香港。这是今年首批浦东南汇水蜜桃进入香港市场,也是上海团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首次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得益于浦东海关、浦东新区农协会等通力协作,这批鲜果以最快速度实现了从枝头到香港市场的直达。资质认证过关做好服务保障“去年我们前往香港考察,在油麻地水果市场,看着满柜的泰国山竹和澳洲车厘子,我们就在想:浦东水蜜桃何时能占一席之地?”上海团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彩燕回忆说,“我们也想把浦东的优质农产品带给更多港澳同胞。”带着这个朴素的愿望,去年,在浦东新区农协会牵线下,合作社开始接触香港进口商。“香港的果蔬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对鲜活农产品需求量大,且相对距离较近,运输时效可控,是理想的试水平台。”浦东农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轮洽谈,合作社与一家香港进口商达成试销协议。但要将农产品送往海外,对合作社而言,资质认证是第一道关卡。“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水蜜桃出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幸有浦东海关的大力支持,才能这么顺利实现出口。”程彩燕说。据悉,浦东海关持续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监管模式,打造涉农企业标杆、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指导多家本土优质农企获得出境水果果园及包装厂注册登记资质。同时,浦东海关还发挥科技赋能作用,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成立“出口农产品服务专班”,通过前置服务,指导企业建立标准化种植档案,推行“区块链+农产品”溯源模式,实现全链条信息可查,保障优质农产品快速顺利出口。快速通关“零延时”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浦东新区致力于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浦东样板”,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让更多“浦东滋味”优质果蔬走向世界餐桌。浦东新区特色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类产品,通关时间长易影响产品质量,对运输条件要求也较为严格。出口农产品能否高效通关成为企业最为迫切的需求。在此次水蜜桃出口过程中,浦东海关启动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合理调配查检资源,优先查验、优先采样、优先检测、当天出证,确保合格农食产品快速通关“零延时”。“海关绿色通道的效率远超我们想象,我们的水蜜桃申报当天就拿到了植物检疫证书,手续齐全后我们将产品送往机场入库,以最快速度送往香港。”程彩燕说。严控产品品质让更多消费者品尝“浦东滋味
发布日期:2025-08-20